食品安全宣传周共创食安新发现共享美好新生活 全国食品安全宣传周,是国务院食品安全委员会办公室于年确定在每年六月举办的,今年食品安全宣传周主题为“共创食安新发展,共享美好新生活”。为进一步强化幼儿的食品安全卫生意识,防范食品安全事故的发生,培养幼儿良好的饮食卫生习惯,郑州市第二实验幼儿园结合食品安全宣传周相关活动,特别向大家推荐食品安全小知识,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01什么是食品质量安全?食品质量安全:食品质量安全是指食品质量状况对食用者健康、安全的保证程度。包括三方面内容: 一是食品污染导致的质量安全问题。例:生物性污染、化学性污染、物理性污染等。 二是食品工业技术发展所带来的质量安全问题。如:食品添加剂、食品生产配剂、介质以及辐射食品、转基因食品等。 三是滥用食品标识。例:伪造食品标识、缺少警示说明、虚假标注食品功能或成分、缺少中文食品标识(进口食品)等。 02生活中如何保障食品安全?1.保持清洁勤洗手:加工、制备食物之前,制备食物过程中,处理生的肉、禽、海产品、蛋和菜之后,如厕之后,接触宠物、处理垃圾之后,以及处理熟食之前和吃饭前,都要洗手。洗手时要使用流动安全的水,然后用纸巾或干净的毛巾擦手。 餐具和厨具要清洁:清洗餐具和厨具时,用流动安全的水冲洗、晾干,并经常蒸煮消毒。 厨房环境要清洁:保持厨房空气流通,地面、洗菜池和冰箱内外要清洁;洗碗布、抹布用后,要及时彻底清洗,并经常更换。 2.生熟分开生熟食物要分开:生的肉、禽、蛋、海产品、蔬菜等要用塑料保鲜袋、纸袋或适宜的容器装好后放在冰箱冷藏室或冷冻室底层;可以直接食用的乳制品、熟肉制品、罐头、饮料和水果等要放在冰箱冷藏室或冷冻室的上层;冰箱中食物要生熟分开,避免交叉污染。 加工食物的厨具、容器要生熟分开:处理食物的案板、刀具要分开使用,用后要分别清洗干净。 3.食物要彻底煮熟烧透烹调要煮熟、烧透:正确的烹调方法和适当的温度,可以杀死几乎所有的有害微生物,烹调食物的温度达到70℃有助于保证食用安全。因此,加工肉、禽、蛋、海产品等食物时要煮熟、烧透,尤其是烤肉、肉馅、大块的肉和整只鸡等。如果用小火,由于温度低,就必须延长时间,即“小火慢炖”。 再次食用要彻底加热:熟食室温放置后再食用,要二次加热;从冰箱里取出的生冷熟食,特别是剩饭剩菜,也不能直接食用,一定要彻底加热,蒸、煮、热透。重复加热剩菜剩饭,最好不要超过一次。 4.在安全的温度下保存食物安全的温度是指不适于微生物生长、繁殖的温度。在5℃以下,60℃以上的条件下,绝大多数微生物可减缓生长繁殖的速度,或者停止生长。即5℃-60℃,是食物不安全的危险温度。 室温不安全:在室温下,熟食存放的时间不得超过2小时;熟食和易腐败变质食品应冷藏存放(5℃以下);烹调好的食物在食用前要保持在60℃以上。室温放置时间越长,微生物生长繁殖的风险就越大。从安全角度考虑,食物出锅后应立即食用。 食物冷却后再放冰箱存放:如果把温热的食物直接放入冰箱冷藏室,会导致冰箱超负荷运转,食物中心温度无法快速下降,致病菌可能会趁机大量繁殖达到足够引起中毒的数量。因此,要待食物冷却至室温再放入冰箱冷藏室存放。 生肉类不要反复冻融:畜肉、禽肉、海产品等,在放入冷冻层之前最好先分割成小块,分别包装。每次加工前取用小包食物,避免反复冻融而加速腐败变质,或造成营养素的破坏和丢失。 定期清理冰箱:“冰箱不是保险箱”,无论是冷藏,还是冷冻,食物都不要存放过久。时间一长或包装破损易造成交叉污染,或食物腐败变质,失去最佳食用价值。家庭自制食品在冰箱冷冻室的存放时间不要超过1个月;预包装食品即使在保质期内,最好也不要超过3个月。先买的先吃,时间过长的食品最好不要食用。 不买、不吃超过保质期的食品。 5.使用安全的水和食物原料选择新鲜的蔬菜水果,没有霉变的主粮、豆类和花生等,适当清洗、削皮,降低风险。 食品制作的全过程要使用安全的水,包括清洗果蔬、加工食物、清洁烹饪用具和餐具,以及洗手。 不用未经处理的河水、雨水和雪水加工食物,避免因环境污染引起食源性或水源性腹泻等。 03一起收获这些知识点吧食品外包装上的标识要求 1.有食品质量检验合格证明;2.有中文标明的食品名称、生产厂家和地址;3.有中文标明的食品规格、重量、所含主要成分的名称和含量;需要事先让消费者知晓的,应当在外包装上标明,或者预先向消费者提供有关资料;4.在显著位置清晰地标明生产日期和保质期;5.实行食品质量安全市场准入制度的食品,还必须加贴食品质量安全市场准入标志。 如何辨别伪劣食品? 第一招:防“艳” 在选购食品时首先要看颜色。对颜色过分艳丽的食品要提防。 第二招:防“长” 就是防反自然生长的食物,如果食用过多可能对身体产生影响。 第三招:防“白” 食品呈现出不正常不自然的白色,如面粉、银耳、粉条、大米等,这样的食品十有八九会含有漂白剂、增白剂、面粉处理剂等化学制品,这些添加物会对消化系统和肝脏造成损害。 第四招:防“小” 要提防小作坊加工的食品,这类食品平均抽样合格率最低,触目惊心的食品安全事件通常发生在这些小作坊制作的产品上。 第五招:防“低” 就是指食品价格明显低于一般价格水平,这类食品大多有“猫腻”。如果价格低于平时购买价格的一半以上,就要警惕了。 第六招:防“散” 尽量不要采购散装食品,特别是集贸市场上销售的散装熟食制品及酱菜等。 引起食物中毒的常见因素 食物中毒指摄入了含有生物性、化学性有毒有害物质的食品或者把有毒有害物质当作食品摄入后出现的非传染性(不属于传染病)的急性、亚急性疾病。 引起食物中毒的常见因素主要有: 1.不适当地冷藏食物(冷藏温度不够); 2.在室温下贮藏食物(室温在危险温度带范围内); 3.过早地准备食物(使细菌有足够的繁殖时间); 4.不适当地冷却食物(冷却时间过长); 5.不适当地加热食物(加热不彻底或低温长时间加热); 6.内务管理不善(偶然的污染事故); 7.交叉污染(卫生制度不健全,个人卫生习惯不良); 8.不适当地解冻食物(在室温条件下解冻); 9.食品加工或制作人员有感染并且有不良卫生习惯; 10.已加工的食物被污染。 食物中毒的应急措施 食物中毒者最常见的症状:皮肤弹性消失、肢体冰凉、脉搏细弱、血压降低,甚至可致休克。 食物中毒后的应急措施:食物中毒发生后,千万不要恐慌,食物中毒者常会因上吐下泻而出现脱水症状,如口干、眼窝下陷自乱阵脚,可以采取以下应急措施: 饮水:立即饮用大量干净的水,对毒素进行稀释。 催吐:用手指压迫咽喉,尽可能将胃里的食物吐出。 处理:将引起中毒的饮食进行有效处理,避免更多的人受害。 亲爱的大朋友、小朋友们,愿大家都从我做起,在享用美味的同时,更要注重食品安全,愉快的假期也一定要保持良好的饮食习惯,不暴饮暴食、按时进餐;少吃冷饮、油炸食品;讲究卫生、养好习惯,把好“病从口入”这一关! 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http://www.13801256026.com/pgst/pgst/1162.html |